劉兆麒 (瑞圖)

public profile

Is your surname 天津寧河?

Research the 天津寧河 family

Share your family tree and photos with the people you know and love

  • Build your family tree online
  • Share photos and videos
  • Smart Matching™ technology
  • Free!

【(天津寧河)】 劉兆麒 (瑞圖) (1629 - 1708)

Chinese: 【(天津寧河)】 劉兆麒(二) (瑞圖)
Birthdate:
Death: 1708 (78-79)
Immediate Family:

Son of 劉世則 and 魯氏
Husband of 鈕氏 and 陳氏
Father of 劉殿衡 (玉白); 劉殿璣; 劉殿璋; 劉氏 and 劉氏
Brother of 劉兆麟

Occupation: 汉军镶白旗
Managed by: Private User
Last Updated:
view all

Immediate Family

劉兆麒(二) (瑞圖)生平 (中文)

刘兆麒(1628-1708),字瑞图,清宁河县(今属天津市宝坻区)人。1628年生人。隶汉军镶白旗。清世祖顺治年间(1644-1661)隶禁旅,供事内廷,由秘书院编修,两改启心郎。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湖广巡抚,擢四川总督、改浙闽总督。清圣祖康熙十二年(1673)还朝。会西南有警,进兵部尚书、直隶真定援剿总兵官。复移镇崇明,被皇帝倚为半壁长城。后又曾任黑龙江总管。卒于1708年,时年80岁。

早年仕途刘兆麒祖籍江苏沛县,明嘉靖间其曾祖刘信始迁居丰台。其父刘世则生二子,长子刘兆麟中顺治辛丑科武进士,终生未仕;次子即刘兆麒。刘兆麒生于明末动荡年代,当时的明王朝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军此起彼伏的斗争,外受满州女真族虎视眈眈的窥伺和侵扰,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清,开始覆灭明朝的军事行动。他经常派兵打进长城,深入河北、山东等地大肆劫掠,同时也顺势在内地网罗汉人中的人才,以备将来所用。刘兆麒“幼而端重,寡言笑,举止如成人;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皆有理法”。1642年刘兆麒14岁时,于清兵在北京附近的一次侵扰中招揽,被带到关外。皇太极“见而异之,令入官学读书”,并编入汉军镶白旗。1644年随清兵入关。后学有所成,在顺治六年(1649年)对汉军的一次考试中名列第一,被授予内秘书院编修,成为皇帝的私人秘书和侍从。当时,顺治帝经常亲临内秘书院,发现刘兆麒“年少敏达,心喜之”。此后十年中多次被提拔,先后任都察院启心郎、宗人府启心郎,后晋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成为顺治帝的亲信。

顺治十八年(1661年),南明的桂王在缅甸被俘,云南、贵州等地被清军平定,但李来亨、郝摇旗等领导的农民-入荆襄一带的群山中,继续坚持反清斗争。为镇压反清势力,巩固对江南的统治,清廷选派心腹大臣前往镇抚。1661年,康熙即位不久,年仅33岁的刘兆麒被委以湖广巡抚的重任,开府武昌,“倚办军兴事宜”。到任后,他一方面“宣布威信”,积极督剿反清势力,一方面“与民更始”,蠲免苛赋繁役,安抚流民,发展生产。当时,清廷调集四川、湖广、陕西三省的兵力,在西山一带围剿农民军,境内“禁旅云集”,官府征粮派夫以供军需,“丁夫困转输,往往颠踣涧谷”,搞得地方上“财殚力竭而功不克”。刘兆麒“悉心经划”,曲为调度,命各州府县“照粮均派,而宽其负任”,使“民无重累,士皆宿饱”,多数民夫能保命还乡,因而“闾里晏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痛苦。1663年秋,长江发生特大洪灾,沿江一带“人畜漂没者无算”。刘兆麒一边“缮疏”朝廷,报告灾情,请求赈济;一边动用省力“百方赈恤”,使灾民免于饥饿和流离失所。他在湖广任职八年,使“伏莽悉定”,肃清了反清势力,也多少疗治了民间疾苦和战争创伤,史称“仁恩被于江汉”,被加授工部侍郎衔。离任后,当地人立其生祠于武昌大观山南麓。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刘兆麒参与剿杀农民军的行动,自然难辞镇压人民之咎;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时清统一全国已成大势所趋,尽快结束战乱,使百姓脱离战争,使国家归于安宁,毕竟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何况刘兆麒役民尚不太苛刻,也为老百姓办了些好事,对他也就不必过于苛责了。

康熙七年(1668年),刘兆麒升任四川总督,在任仅几个月,仍致力于平叛安民,遂以抚川功加兵部尚书。康熙八年(1669年)调任浙江福建总督。当时台湾为郑氏父子占据,浙闽居于海防前线,他殚精竭虑筹划海防事宜,所上奏的条陈,皆“老谋硕划,凿凿然洞中肯綮”,人民“赖之以安”,两省“皆称严疆”。康熙九年(1670年)进阶光禄大夫。此时,他以总督辖浙江福建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挂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官阶为从一品,一时达于其仕宦生涯的颠峰。

平定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乱起,京师震动。刘兆麒回京述职,被任命为直隶援剿提督,作为特用的三大文臣之一前往平叛。一年后,“三辅清晏”,改任江南崇明水师提督。他积屯粮草,整饬兵备,并严惩克扣军饷的不法官吏,使军威复振。当时,清政府为孤立台湾而实行海禁,使大批沿海居民失业,生活苦不堪言。他下令允许渔民用竹筏下海捕鱼,同时采取措施平抑市价,禁止商人用0盘剥百姓,惩治饮博无赖之徒,使“民乐其业,商旅通途”。在崇明任职十年,号称“内地宁谧,人不知兵”,当地人树仁政碑以颂其德。

抗击沙俄参加反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之战是刘兆麒一生中最具光彩的一页。明末清初,俄罗斯帝国开始向黑龙江流域扩张,先后在中国边地强建雅克萨和尼布楚两城,侵入索伦、呼尔喀等部。为制止沙俄的侵略,清王朝决定以武力反击。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刘兆麒调任黑龙江水师总管,率水师奔赴前线。1685年,他与都统彭春、瑷珲将军萨布素合水陆军一万五千人击败俄军于雅克萨,并捣毁了雅克萨城。撤军后,俄军又重新侵入,筑城固守。刘兆麒等又从黑龙江两岸及江面以水陆军围困该城,终于迫使沙皇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与清政府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以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划界;毁雅克萨城,迁俄人出境。雅克萨之战制止了沙皇的扩张野心,奠定了我国东北部边界。在这场反侵略战争中,刘兆麒作为主要将领之一,率水师三次击败俄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晚年逝世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刘兆麒驻守黑龙江八年后,“边塞既靖”,遂以自己年逾六旬而又母老在堂为由,上疏请求退休,获准后还乡。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刘兆麒在家乡期间,奉命以退休大臣的身份监修北运河,工竣,恢复总督兵部尚书从一品衔名。他还捐资维修过丰台天尊阁。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六月,刘兆麒在家乡逝世,终年80岁,葬于丰台刘氏家族祖茔。

刘兆麒去世后,在其履任地湖广省被崇祀为名宦,在其家乡宝坻(原丰台属宝坻所辖)被崇祀为乡贤。人物评价有评论说他“虓如卧虎,屹若长城”,历仕三朝,为“岿然一柱”;又说他年未及老而激流勇退,“可谓报国保身两得之矣”。

About 劉兆麒(二) (瑞圖) (中文)

光禄大夫总督浙江福建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刘公兆麒墓志铭

张 玉 书

康熙四十七年夏六月,前浙闽总制,兵部尚书,宝坻刘公年八十,终于里第。越一月,公长子湖广巡抚、右副都御史玉伯先生闻丧释官,归庀大事,寝枕苫块凡三阅月,将以十一月之下旬,奉公体魄藏于县丰台之旧阡,欲纪公立朝居家庭乡党诸大节于窆竁之石,偕其季弟洒泪具书以来,乞铭于余。惟公鸿名伟绩,彪炳宇内,甲寅以后当用兵之际,常以大帅持节驻海滨,江浙晏然得安枕席者,皆公之赐。玉伯先生司藩江右五载,中两遇翠华南幸,经纪秩然有条,天子称之曰才,其他缓征减耗,惠政尤多。是公之父子,为福于桑梓者至深且厚,于兹丽牲之文,其何敢辞。按状:

公讳兆麒,字瑞图。曾祖信、祖国桢、父世则,皆以公贵,阶光禄大夫如公官。曾祖妣李氏,祖妣褚氏、王氏,妣鲁氏,皆一品夫人。先世江南徐州人,自曾祖洛台始,卜居宝坻县东之丰台,封光禄善徽,公生二子,公其季也。公幼而端重,寡言笑,举止如成人。读书过目即成诵,为文皆有理法。年十四时,遇太宗文皇帝观兵畿辅,亟收人才,见公异之,令入官学读书。年十六,随世祖章皇帝入关。又七年,诏选汉军、满汉文艺,以范文肃公为考官,公名列上卷,遂授翰林院编修。公起布衣,为侍从,感激知遇,勉励职业。世祖屡幸内院,见公年少敏练,心喜之。十年中,历进都察院启心郎,又改宗人府,随进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时公年未三十,而丰采整暇,每奏对辄当上指,人知旦暮将大用公矣。

顺治十八年,黔既平,余党散入楚省,安辑需人,遂擢公湖广巡抚。今上即位,大兵云集征剿,命公料理军需,齌送刍糗。公调度有方,不数载而伏莽悉定,蒙特恩加授工部侍郎。楚人新罹兵燹,公抚定噢咻,宽严交济,仁恩披于江汉。越三十余年而玉伯先生继官此土,遗民故老犹有拥马首问公起居者,可以知公德泽之入人深矣。

康熙七年,擢四川总督任事未久,以裁缺回京师。而在蜀数月,招徕流移,绥辑凋瘵,不遗余力。嗣后进秩兵部尚书,加从一品,仍以抚川民功也。八年,授浙江福建总督。时海氛未靖,两省皆称岩疆,公条上防海机宜,老谋硕画,凿凿然洞中肯綮,两省赖之以安。十二年,入京陛见,适当之逆叛命,廷推将帅之臣,皇上特用文臣三人改衔以往,公其一也。初任直隶援剿提督,仅一年,三辅清晏。改授江南崇明水师提督。崇明密迩海氛,地称险要,公请自择偏裨,预储粮饷,壮我之威,伺寇之隙,上称善再三,悉俞所请。由是坐镇十年,内地宁谧,人不知兵。

二十三年,俄罗斯犯顺,大兵深入征伐,命于大臣中择贤能谙练之员以掌军事,遂以公为黑龙江总管,督兵三次,克奏肤功。至三十年,边塞即靖,而公亦以年逾六十,母老在堂,拜疏乞归,优旨俞允。自是徜徉林泉,遂初乐志,于功名之际,可谓报国保身两得之矣。

乞休六年后,以致政大臣监修北河工。既竣,圣心嘉悦,仍复公总督、兵部尚书、从一品。玉伯在吴中迎驾时,屡颁赐公尚方珍物,兼问公年,及提督海疆岁月几何,公之上膺主眷,久而弥笃,真人臣之殊遇也。以余考诗书所载,若方叔、召虎、仲山甫诸人,皆入为卿尹,出为牧伯,无事则任旬宣,有事则兼将帅,未尝不叹文武成康之化,蕴酿有本,故其人才之盛至于如此。今观刘公一身,培养于诸生之中者,太宗皇帝也;历试于侍从执法之列者,世祖皇帝也;用以经文纬武扬历中外者,今上之识拔也。而公之才,无往不宜,视昔方、召、山甫,亦比美无愧。自公殁,而中朝故老零落殆尽,求太宗朝之旧人不可多得矣。

公孝友性成,家门雍穆,可为当世法。生平守不欺之学,上自僚友,下至故交,皆终身如一。利人济物之事,间无不为。不能尽书,特书其大者。呜呼!公道德事业备人世之极盛,寿跻八十而神明不衰,身见子为大官,继前业,余亦洊历郎署,待馆邑符,且身后逾两月,而长孙复举京兆,公存顺没宁,无复余憾。而玉伯昆弟犹必假余一言以传信永久,余益叹仁人孝子之心之不忍自己有如此也。

公生于天聪三年己巳十月十九日子时,终于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六月十二日午时,享年八十,历官总督浙江福建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从一品,康熙九年五月,覃恩进阶光禄大夫。初娶陈氏,继配钮氏,赠封皆一品夫人;又娶郭氏,以子贵,推恩貤封孺人,皆先公卒,与公同葬。子三人:长殿衡,即玉伯先生也。公亲兄进士瑞符公、季子公早年未有子,承继为嗣,由一品荫生历官巡抚湖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娶张氏;次殿玑,荫生,官工部员外郎,先公卒,娶王氏;次殿章,岁贡生,候选知县,娶佟氏,皆郭孺人出。女四人:一适徽州府通判靳治齐,一适候选通判梁求正,余早卒。孙四人:长嵩龄,戊子科举人;次昌龄,候选通判;次永龄,太学生,皆殿衡出,永龄嗣殿玑为后;次鹤龄,殿章出。孙女五人。曾孙一,同曾,曾孙女一,俱嵩龄出。余既檃栝来状所载以为志,而并系之以铭。铭曰:

盘山之阳,海波万顷。郁郁葱葱,烟闾雾井。笃生伟人,直大以方。年如高密,仗策从王。史校石渠,牍编玉叶。台柏清严,秋鹰劲捷。茫茫云梦,盗弄潢池。非公持节,孰底定之。浙水潮平,闽山烽伏。帝曰宗臣,甲兵在腹。元凯书癖,叔子裘轻。虓如卧虎,屹若长城。万里龙沙,据鞍倚树。峨峨伏波,勋高铜柱。归来私第,白帢练裙。皤皤黄发,感我圣君。有子承恩,肯堂克荷。后嗣绳绳,家声永大。维公令德,朝野所望。岿然一柱,若鲁灵光。天不慭遗,倏焉凋丧。箕尾芒寒,士林惆怅。维三不朽,可范可型。千秋纪载,史册汗青。丰台之茔,林深土厚。安彼佳城,是封是甃。上峙双阙,下疏九原。悠悠亿岁,视我铭言。

载于《碑传集》(卷六十七)